美国注重逆境塑造独立性格及倾听孩子的意愿;德国爱护动物、同情弱者、宽容待人、鄙弃暴力;英国注重孩子情商教育,平安健康度过童年; 日本,比起孩子的前途更重视孩子的幸福能力;韩国“长幼有序”教育突出;相比之下中国应试教育弊端显而易见:教育的衡量标准比较单一,极少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以外的发展。发达国家各国教育虽不同,但却从小就开始注重孩子情商教育的培养。
美国:用情商实现自我管理
美国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学业成就在80%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情商技巧,智力因素只占了20%。这些情商技巧包括了自信心、意志力、压力应对、自我管理的技巧、情绪控制、挫折抵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具体来讲,孩子要能够澄清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联系起来,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懂得制定目标,并能以目标为导向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应对考试压力,能够控制焦躁的情绪并懂得自我激励。良好的情商能力让孩子延迟满足,能够自己管理自己。
另外,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很大,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学校,他们要懂得怎样建立并维持友谊,学会拒绝而又不伤害对方,同时也能够接受拒绝。情商高的学生,更加自信,上进心强,容易把握机会自我表现;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比较强,不容易放弃也很少加入小团体。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能力不仅在学业成就中表现出来,还会从根本上塑造孩子的性格特质,对于其未来的工作事业和人生幸福都起到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英国:立体情商教育
英国的情商教育课也是从小学就开始教起,而且课时往往和当地孩子要学习的“语数外”一样长。这样的情商教育课常常没有课本,甚至课堂也被设在学校之外,让孩子们在自由和真诚的环境中上好这节人生的必修课。
不过,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英国小镇,当地学校组织开设情感教育课,常常遇到一些质疑。在一些穷人家孩子较多或单亲家庭背景学生较多的学校,一些人认为开展情商教育等于是校方在自找麻烦。
对此,监督英国各地学校开设情商教育的教育质量监督局坚持认为,情感教育和其他的课业学习一样重要。虽然这与升学成绩关系并不大,但只有接受了这方面的教育,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批评,更全面地体会情感,这对他们的智力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
其实,更多的情感教育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在英国人的家庭里,有类似的“全家餐桌文化”。在传统家庭里,如何使用餐巾、刀叉,手臂位置,乃至如何礼貌交谈,都有一套规矩。
很多英国家庭会鼓励孩子自己进食,从而培养其独立人格;家长会让孩子自己清理弄脏的桌面,知道对家人说“抱歉”,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和礼貌待人。这都被看成是一种情商教育。
德国:“情感日记”和“安静角”
德国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也多种多样。比如,老师会让学生看一段一个人生气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生气时人的表情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做出怎样的事情,后果如何。
然后,让学生表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老师总结,给出“生气时怎样控制情绪”的小建议,并鼓励学生记“情感日记”,将一天内的不同情绪画出来。
在德国很多中小学,还开辟有“安静角”。这个“安静角”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日本:“习惯”是情商教育的核心
日本的儿童在上幼儿园,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要求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
开始我真是彻底崩溃了!但经过两年,孩子可以非常有条理地分门别类。大人空着手,所有的包都是孩子自己肩背手拿。而且还都跑得飞快。
我朋友的小孩,在日本刚入园时,孩子空手,朋友替孩子拿包。过了两天,老师就来和朋友聊天:孩子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 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换白色的蓓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只要孩子们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必定要重新换一套。刚开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看孩子实在慢,朋友不免代劳,但是不久就发现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
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挂手帕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了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家庭教育是提高孩子情商的关键
归根结底,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还是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最频繁、最密切,也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在成长中经常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做出好或坏的榜样,进而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情商”的核心,一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了解与控制能力,二是与人交际,融入集体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依赖课堂学习,而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孩子能否培养出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
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且在孩子有情绪时及时介入,告诉孩子正确处理方式,孩子自然会养成优良的情绪控制能力。反之,如果父母总乱发脾气,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孩子当然会被带偏。
而在交际能力上,孩子与人交流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就是模仿父母与人交流的方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打下坚实的情商基础,而如果父母总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显露坏榜样,或者对孩子疏于关照,不管不顾,自然会给孩子的情商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家庭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就算是由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士进行授课辅导,也很难轻易根除。
父母出于为孩子好的心理,花钱给孩子上“情商课”,固然不是坏事。但是,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搞好家庭教育,“情商课”的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如果搞不好家庭教育,再昂贵的“情商课”,也不一定能达到“雪中送炭”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