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在北京发布。
全书反映了新形势下全球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了中国留学发展近况与变化,解读了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新动向,总结了来华留学人员的新情况,并探索发展留学事业、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报告显示,全球留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留学目的国和来源国进一步多元化;中国依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源国,未来可能有更多中国学生转向欧洲及亚洲国家留学。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这些关键信息需要大家格外关注!
全球留学保持增长,延续全球化趋势
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际留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从1999年到2019年,全球学生跨国流动人数增长了近2倍。
长期来看,全球八大留学目的国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人数排名基本保持稳定,美国始终是第一大留学目的国。短期来看,除欧洲国家接收国际学生有所增加外,美洲、大洋洲、亚洲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全球局势变化导致边境和签证政策变化影响,接收国际学生的数量有所下降,其中美国留学人数下降较快。相反,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有所上升,受疫情影响较小。

未来更多中国学生转向欧洲及亚洲国家留学
报告显示,2019~2020年度,中国仍然是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有接近100万学生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前五大留学目的国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和日本。
2020~2021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相比2019~2020年减少14.6%,出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留学澳大利亚人数连续两年出现下降,2020~2021年下降幅度分别为9.9%和11.9%。

未来,有留学计划的中国学生有可能将目光投向留学环境及签证政策更为友好的地区,留学需求有可能向欧洲和亚洲地区转移。法国、德国等陆续出台针对中国留学生的利好政策,留学交流开发潜力巨大。
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具有地理位置临近、文化属性相似、留学费用相对可负担等优势,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学生留学目的国的重要选择。预计全球疫情状况逐渐明朗后,亚洲区域内留学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一些原本前往欧美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可能将转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STEM和商科依旧是留学生的偏爱
报告显示,最近几个学年,中国赴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的留学生以攻读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商科、社会科学为主,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

学生出国留学意愿依然强劲
报告显示,在有留学意愿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坚持出国留学计划,面对疫情最常见的措施是延迟而非放弃留学计划,学生群体对于出国留学的意愿依然强烈。
在留学目的地国开放边境并逐步放宽入境限制措施、高校开始恢复校园开放及面对面授课的趋势下,出国留学的积极性及人数将迎来反弹。随着中国在经济、社会、教育、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发展,中国留学人员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以中国公派留学发展为例,中国公派留学的领域和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广,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外合作项目计划等高层次、以国际科研交流和国内学科建设为导向的公派留学项目发展迅猛,增速远超传统的公派本科或硕士留学生项目,公派留学生层次越来越高,留学人员更加自信。自信的心态让新时代留学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权利意识增强,同时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客观地看待中国与国外的差异认识到中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任务与国际责任。
更高学位需求更高
还有数据显示,攻读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比攻读本科课程的国际学生比例更高。报告推测,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低龄留学回归理性,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学生出境流动性更大。
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学生新生中,攻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分别占9%、21%和29%,女性出国获得高等学位的可能性与男性相同,且在教育和卫生领域所占比例较高。相对地,男性国际学生更偏好STEM领域。
工作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观念以及个人和职业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可能导致对女生和男生的不同职业期望,并影响其在选择学习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