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不享,没苦硬吃的话题很火。
小编在小红薯上刷到一篇笔记,标题叫:“没苦硬吃,中年移民的我们。” ,感觉说出了很多中年人的心声。


对此小编想说,出国移民,一定要做好物质生活降级的准备。
我可以吃苦,但是我的孩子可以不用吃苦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移民这件事无异于人生从0开始,所以注定是有一代人要吃苦的,你不吃,那么你的后代就要吃。
而中国的父母又讲究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因此很多家长就愿意为孩子去吃这份苦。
经过多年打拼,他们人生已经和当地高度捆绑在一起了,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圈,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满,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
就好像你在北上广深打拼,你也觉得房价高、物价贵,购车限号工作压力大、一年到头996,经常加班熬夜赶方案,结果连个市中心地段的厕所都买不起,但让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又谈何容易呢?
哪怕是狠下心来一走了之回到老家躺平,但想到时隔多年后,说不定自己的孩子还要回到老地方,重新过上自己现在的苦日子,很多家长也都咬咬牙坚持下去了。
这算是许多第一代移民的共通心理。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大多数移民家庭的痛点
国内教育,大家都懂的,“内卷”严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恨不得孩子从小就赢在起跑线上。
双语幼儿园、国际学校的家长,那些为了孩子学区房孟母三迁的父母,那些把孩子送去海外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的家庭,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焦虑”这四个字。
看着身边的孩子,有的每天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作为父母,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过去我们往死里学,怎么着都还能有个大学上,但现在的孩子,不管怎么卷,仍然还是有50%的人要去读职校。
很多有高等学位、甚至双学位的客户,都表示无法接受自己的后代是个学渣。

因此出于子女教育的因素,他们选择了移民美国。
美国教育,崇尚自由、独立、批判性思维,鼓励孩子探索自我,发展兴趣,这和国内应试教育的压力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拥有世界顶尖的教育资源,从小学到大学,选择都非常丰富。
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意味着更广阔的未来。
张伟用老师想说,无论是出国发展,还是从小城市到北上广去打拼,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老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一个对个人来说发展更好的地方继续打拼。去大城市是这样,选择去国外生活,也是这样。

